5首对比鲜明的古代好诗词,文采飞扬,惊艳了千年,赶紧背下来
第1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首诗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正如诗题所言,整首诗长达五百字,这里只节选了中间的一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简简单单的10个字,对比鲜明,概括精当,爱憎强烈,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成为了千古名句,成为了古代王朝千年不变的规律总结。
我们从这两句里,感受到杜甫伟大的心灵。
现在居然有人贬低杜甫,说杜甫写诗就是发牢骚,说杜甫没有实际才能,只会埋怨社会不公。
我想,对这种哗众取宠的论调,是没必要与它们纠缠不清的。你去纠缠了,你就中计了,它们就得意了。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也是对比鲜明的句子,恰恰可以用来安置那些漂浮的谬论。
当然了,这里还是要啰嗦一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思。
有人会理解说:“豪门的酒肉多得吃不完,放着都发臭了。而路边人都饿死了冻死了。”
这话其实也不算理解错误,已经把杜甫想要表达的核心都说出来了,爱憎也更加鲜明。
但是按照我的理解,当然也是很多人的理解,臭这里是气味的意思。
“朱门酒肉臭”,也就是说豪门酒肉的气味飘了出来。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臭掉的肉”,力度更强,似乎更符合对比与批判的主题。
但是如果仔细品味,正因为闻到了豪门的香味,才衬托出路边冻死骨的可怜,才显示出杜甫内心的震动。
“臭”理解为气味或者说香气,是更为直观也更为强烈的对比。
因为冻死骨是臭的,酒肉也是臭味的话,两者趋同,也就没有太鲜明的对比了。
所以,我还是认为臭理解为气味或者香气更合适,因为这是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最炙热的诗思。
眼中看到的是尸体,鼻子中闻到的却是香气,这样才有一种自然天性的爱憎,才有真诚的发乎自觉的感叹。
而“多到吃不完而发臭”的意思,中间经过了一层,经过了人为的道德层面的拷问,就失去了不少味道了。
套用王国维的理论,若解释为发臭,就有些“隔”了。
假如我们把“路有冻死骨”改成“路有饿死骨”,这样的话,臭解释为“发臭”,还稍微有些说服力。
此外,有网友提出一个论点,我觉得也有参考价值:“肉能臭,酒也能臭?既然都路有冻死骨了,气温这么冷,酒怎么会发臭呢?”
第2首: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这是一首南宋时期的江南民歌,诗歌展示了鲜明的对比。有的人家庭幸福,有的人却要落难他方。
最妙的是,在对比之中,又存有合一。这就是天上的月亮。
不管是富人来说还是对穷人来说,月亮都在天上,都在静静看着人间。
正因为有了月亮的存在,正是在同一片月光下,对比就更有意义,诗也更耐人寻味了。
就好像同样的一片蓝天,我们幸福生活着,但是富士康的部分员工却要徒步前行,甚至有人徒步十多个小时,痛着累着哭着,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让人不由得同情万分。
第3首,《长门怨》: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下,南宫歌吹北宫愁。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裴交泰。诗写的是冷宫中女子的哀怨。
诗歌同样显示了月亮下的鲜明对比。不同的妃子都是一样的蛾眉动人,然而,有的妃子受宠,有的妃子却在冷宫中凄凄凉凉。对比之间,耐人寻味,而冷宫中女子的悲苦不言而喻了。
第4首: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诗出自《水浒传》,是白日鼠白胜所唱,唱的是民间百姓的心声。农夫与王子王孙的对比,通俗直白,苦乐之间,不言而喻了。
第5首,《雪》: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荀鹤。诗写的雪天的情景,最妙的是最后两句。
公子在家逍遥,却还是频频喊冷。而樵夫呢,雪天要在雪地里“跣足而行”,辛苦万分,却不说一个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