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中的句子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一位100年前的“80”后。
他弃医从文,不余遗力地用写作唤醒麻木的灵魂,探索文字改革以便普及知识,提倡科学兴国有针对性地拿来主义,并不断鼓励青年去担当、去奋斗。
鲁迅的小说集中在《呐喊》《彷徨》,一些名篇广为流传,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肥皂》等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性都非常深刻。
相比于小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关注度没有那么高。杂文,一般来说短小、锋利、隽永、能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鲁迅杂文中也充满独到的见解,时至今日读之依然让人醍醐灌顶。
1
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踪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把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
——《坟》
已经过去的,不全是好的,但是有时却也会回忆起那些不堪,不仅给自己敲个警钟,而且时过境迁之后也会咀嚼出其他味道来。
坦然接受自己所有的过去,筑一座坟,每一次回首是留恋,每一次继续前进是埋葬。
2
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拼命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若“五世同堂”仅仅是表面和谐,门一关家中尽是鸡飞狗跳,又有何意义?道德有时候会变成一种约束,也会变成一种虚伪的遮羞布。
任何关系的维持,靠的都是真实鲜活的人情,而不是拿道德去禁锢,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互理解,坦诚沟通,也许比一味地“孝”更能让双方都感到很舒服。
3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娜拉走后怎样》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别人跟自己一般“通透”,我们不是他,无法对他的处境感同身受,更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有时候清醒地活着也是一种痛苦,稀里糊涂地做梦反而是一种幸福。如果做梦能让他幸福,请不要打扰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沼泽,你不用拉我。
4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前一句广为人知,得知了后一句更觉得深刻。人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也许一个悲剧接一个喜剧,也许一个悲剧之后是更大的悲剧。
是啊,悲剧是将有价值的毁灭,让人追悔莫及或哀叹命运无常;而喜剧则是你本以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毁掉了,可是却在一个瞬间发现原来也不过是破烂玩意儿,荒唐又可笑。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
心理学中有“门面效应”,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的接受性就增加了。
为了避免自身利益更大的损失,便可以放弃原来的底线。当我们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时,也只能权衡利弊,使得这种代价最小化。
也许在今天看来,鲁迅先生有些话语比较辛辣,但是那个混乱的年代正是需要这样一种“拆屋顶”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