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人民福祉——江口县“十件民生实事”点亮高品质生活
2024年新建和提质改造学校45所,新增优质学位108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848户家庭、2800余名群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78人……
翻开江口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饱含民生温度的数字跃然纸上。这座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东麓的美丽小城,努力用一件件民生事实,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

山环水绕的江口县城。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推进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江口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去年该县七成以上的财政支出用在了民生领域,年初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如期兑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5年,江口县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心谋划新一年度十件民生实事,每一项都直指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年复一年,民生实事的清单在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未改;惠民举措的内容在变,但增进福祉的追求不变。如今的江口不仅有绚烂的美景,更有殷实的幸福。
教育“美”起来,群众心里甜
3月27日,走进江口县第四小学,和煦的阳光洒在崭新的教学楼上,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校长雷斌说:“这所学校去年9月投入使用,800多名学生有了‘新家’。”
江口县第四小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双江街道兴隆小学,涉及周边有两个社区、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及多个商住小区共计近万人口。

2024年建成投用的江口县第四小学。
由于城区小学距离较远、且学位有限,而兴隆小学又因地势窄、条件差,不得已从江口中学“借”教室上课,这已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4年,江口县将“完成江口第四小学建设”列为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举全县之力推进项目建设。
“县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组成专班,选派专人包保项目,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吴敬华介绍。
去年9月,一座占地32.5亩、可容纳1080名学生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标准化的运动场、智能化的教学设备,让周边数千个家庭的子女实现了“家门口上好学”的梦想。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基。在江口县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教育领域项目就占了两个。除了江口四小外,闵孝镇中心完小运动场建设项目同样如期竣工投用。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江口几乎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均有事关教育发展的内容。近几年该县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每年均保持在5亿元以上,且逐年增长。2024年,全县实施教育项目51个,完成总投资约1.74亿元。

江口县第三小学。
“教育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江口县教育局局长张林告诉记者,该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
倾力付出,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江口县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0.77%,较上年提升19.59个百分点;县实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二类)评估,江口中学顺利完成省级示范校复评。全年落实教育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资金3686.67万元,惠及学生7.75万人次。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江口的“美”教育仍在继续。今年该县的十件民生实事中,“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室空调安装”再次引发广大师生及家长好评。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张林表示,随着“清凉教室”工程的实施,江口教育将向着更优质、更均衡、更美丽的方向迈进。
门前有“医”靠,健康有保障
在江口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醒目的绿色标识格外引人注目。这条“生命之路”直通卒中中心,为卒中患者争取着宝贵的抢救时间。
“从入院检查到完成溶栓治疗,现在只需30多分钟。”东莞市大朗医院帮扶专家刘楚杰介绍,过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地卒中患者不得不转运至铜仁救治,使得黄金救治时间被拉长至90至120分钟。
据了解,脑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去世。

江口县人民医院在东莞市大朗医院帮扶专家指导下开展首例血管内超声(IVUS)。
在江口,医疗资源的短缺曾让许多患者错失最佳救治时机。2024年,江口县委、县政府将“完成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在东莞市大朗医院“资金+技术”的双重支持下,该项目快速推进。
江口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获得国家“卒中中心联盟”授牌,去年11月顺利通过贵州省脑防委现场评审,当地卒中救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每缩短一分钟抢救时间,就能挽救190万个脑细胞。”刘楚杰说,中心建成后不仅大幅降低致残致死率,更为全县25万群众和每年数百万游客筑起了健康屏障。
去年4月,92岁的成都游客梁女士在梵净山游览时突发脑梗。江口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迅速展开。老人康复后亲手送上“神术除脑梗,仁心救老人”的锦旗。

患者康复后为江口县医院卒中中心送锦旗。
这样的故事在旅游胜地江口时有上演。近日一名62岁游客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太平卫生院作为胸痛中心网络单元快速识别病情,县医院胸痛中心仅用39分钟便开通闭塞血管,让老人转危为安。
“我院卒中中心已成功纳入‘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江口县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宋娟展示微信公众号,她介绍市民可通过手机定位帮助身边脑卒中患者迅速找到最近的医院,得到快速、精准、高效的救治。
不仅如此,今年初该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在东莞市大朗医院帮扶专家指导下,还成功为一名青年患者实施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冠脉介入治疗术,使该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取得新突破。

医务人员下乡义诊。
据介绍,目前江口已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可靠的医疗。
而且总投资17691.51万元的江口县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正在抢工期赶进度。江口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晓勇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让该院的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收入“涨”上去,振兴路更畅
春耕时节,江口县民和镇坪槐村的卫绍林,每天都会接到预约无人机的电话。他说:“现在我们的无人机不仅在村里飞,还飞到其他乡镇,以及万山、松桃等区县。”
卫绍林是坪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是一名持证“飞手”。去年,江口县首期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结业后,从培训中捕捉到“低空经济”的发展机遇卫绍林,带领两名合伙人购置农用无人机,将现代农业科技带到了大山里的田间地头,除了在本地开展农业植保、农用物资吊运等工作,还不断收到全市各地的预约“订单”。

江口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现场讲解农用无人机。
坪槐村曾属一类贫困村,近年来该村集体大力发展淫羊藿等中药材产业,村里生态鱼、生猪、烤烟等产业也快速发展。卫绍林说:“要推动产业持续发展,让全村270多名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技术要更新,工具也要更新。”
近年来,江口县大力发展生态茶、中药材、冷水鱼和蛋鸡等特色产业,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而随着产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新农民”成为迫切需求。
去年,江口县把“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00人次”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该县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积极培育粮食安全保障者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
“去年,全县粮油产业大户和茶叶种植大户培训率达100%,还根据农民需求到各村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切实为产业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达到了‘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目的。”江口县农业农村局农广校工作人员梅亚南说。

江口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助力群众持续增收。图为江口民和镇群众在淫羊藿基地育苗务工。
改善民生重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江口县在通过特色产业促民增收的同时,还通过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帮扶、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举措,切实推进稳岗就业。
据统计,2024年该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734元、15105元,较2023年分别增加1665元、1075元,同比分别增长4.2%、7.7%。
民生保障“牢”,幸福更可靠
在江口县民和镇区域性敬老院示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进行装修及绿化美化等“扫尾”工作。江口县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阳金华介绍:“年前已完成主体建设及验收,预计今年底可投入使用。”
民和区域性敬老院示范项目,是2024年江口县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3422平方米,共设置床位100张,可满足民和、官和等乡镇群众的养老需求。

江口民和区域性敬老院示范项目简介。
近年来,江口县聚焦“一老一小”,加大投入、创新举措,切实让幼有善育、老有颐养。
该县在加强高龄补贴政策落实的同时,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除了民和区域性敬老院示范项目,还实施闵孝镇敬老院、桃映镇敬老院提质改造,以及江口县老年养护院(颐养中心)项目建设。
同时,加强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服务对象、供养资金等。此外还加快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前已完成322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
该县还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在全县10个乡镇(街道)配齐儿童督导员,105个村(社区)均成立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未保工作格局。
此外全县建立儿童之家15家,其中示范型儿童之家3家,并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00元,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625.74万元,惠及3936人次。
“我们还不断推动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全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江口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绍军说。

留守儿童在老师陪伴下玩游戏享受快乐时光。
去年,该县全面推进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6%、12%,保障各类困难群众15818人,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8422.37万元;发放各类社会保险3.21亿元,惠及群众48.82万人次。
今年,该县将全力推动全民参保,实现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同时加大全县低保、特困、孤老、困难退役军人等特定人群摸排力度,建立分类管理档案,确保保障政策不漏一人、不少一分。
加大“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开展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和助餐服务,办好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建好老年人关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并将全面落实“铜心护苗”33条措施,压实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责任,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人居环境“靓”,生活品质高
巍巍梵净,千溪之源。从梵净山倾泻而下的太平河于江口县城汇入辰水,孕育出一座“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态宜居之城。
在流经县城的太平河畔,新修建的生态堤防步道上晨练和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然而过去这里却因步道狭窄、环境杂乱,成为周边市民的烦心事。
“现在河堤变成了家门口的‘景观长廊’。”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女士笑着说。这一变化源于“辰水治理(江口段)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作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已累计建成堤防25公里,惠及5个乡镇(街道)。

新修建的生态堤防步道。
“县城段堤防工程采取生态式建设的方式,既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也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江口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兰杰介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口最靓丽的名片。近年来,该县不断补齐短板、完善基础,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环境,不仅让山水美,也让群众生活美。
除了辰水治理,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这些都被列入了2024年江口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均如期推进,切实保护了生态,也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江口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真正做到城市建设更重民生、更有温度。
去年该县把完成杨澜桥、水岸江南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十件民生实事,让848户、2800余人居住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同时还实施城乡供排水能力整县推进示范项目、天然气“县县通”项目、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等,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在缓缓铺展。在2024年江口县的十件民生实事中,“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5座”是内容之一。该县共投入上千万元对南坳桥、碾房桥、和平桥、沙沟桥、张家坡桥等5座桥梁进行改造,并于去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
聚焦和美乡村建设,该县着力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等条件,并抓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及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环境“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转变。

寨沙侗寨游人如织。
据介绍,目前该县乡镇、建制村公厕覆盖率达100%,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建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0.9%,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江口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该县办好民生实事推动群众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的决心。当前,该县广大党员干部正努力做好一件件民生实事,用心用情书写美丽的“民生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一审 田勇
二审 文叶飞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