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礼遇人才:我与新兴共成长

时间: 2025-04-04 01:06:00

随着广东省委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新兴县以举办“书记进高校 英才聚新兴”引才活动为引领,持续开展“才聚新州”系列活动,吸引天下英才聚新创新。

为人才搭建用武之地。近年来,新兴全县共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家、博士(后)工作站1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让人才享最优礼遇。团队最高可获200万元,博士最高可获80万元,硕士最高可获20万元扶持,乐享新兴英才卡绿色礼遇接待。目前,全县登记在库的各类专家人才共5000多人,其中博士超100人、硕士超1000人。

粤聚英才,粤见未来。新兴县素有重才爱才之风,更有聚才成才之美。下面,借由韩敏义和张献伟的奋斗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人才如何在新兴成就青春梦想,齐创美满生活!

韩敏义:多个发明专利带来超亿元营收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坐落于新兴县,主营猪、鸡、鸭、鸽等畜禽的养殖、加工、销售,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位列第107位,年营业收入破千亿元。

韩敏义教授(右一)为学生现场授课。资料图片

在温氏集团旗下广东温氏佳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韩敏义正在仪器前忙碌,他带着学生们对生产线上的肉食品进行抽样检查,为研究课题提取实验样本和数据。

“新兴县委组织部门的领导同我对接联络,经常推介新兴县预制菜产业动向和人才政策,主动上门帮助申报项目、解决困难。我的团队于2024年入选市级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团队,我也获颁新兴英才卡。”韩敏义说道。

韩敏义于2019年被派驻温氏集团工作,第一个3年合作期满后,他马上签订了第二个3年合作协议。在新兴县,他先后获得“一种盐焗鸡黄色程度的测量方法”“一种卤水自动补盐装置及方法”等多个发明专利,相关技术为企业预制菜产品带来超亿元营收,助力温氏佳味盐焗鸡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上荣获中国预制菜大单品品类冠军。

目前,企业已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第二期3年合作协议,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第四期5年合作协议,2所高校共派出30名专家驻企全职工作、200多名专家柔性献智。扶持预制菜产业人才项目,择优评定3支创新团队、50名紧缺人才、73名技能人才,最高给予150万元资金扶持,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张献伟:奋战科研一线 端牢“中国饭碗”

不久前,新兴县评选首届“新兴县杰出贡献人才”“新兴县优秀创新人才”“新兴县人才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新兴县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评出杰出优秀人才8名、突出先进单位5个、“新州工匠”1025名,着力发挥先进集体、个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张献伟在检验种猪培育情况。资料图片

现任温氏种猪科技有限公司畜牧师的张献伟就是获表彰优秀人才之一,被评为“新兴县杰出贡献人才”称号。当前,张献伟带领团队成员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实现我国生猪种业的“种源安全、自主可控”的梦想战斗在科研阵地第一线。

心系“中国饭碗” 求真探索新路

张献伟自2008年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系硕士、博士连读,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他加入温氏集团,主要负责优质环保转基因猪、抗病猪以及性别控制技术的研发工作。

总有人会问,博士这么高学历的人才投身养猪业,会不会“大材小用”“资源错配”“学历浪费”,张献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养猪业已经走向技术密集型企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旺盛。以往传统的那种养殖方式只能算是喂猪,新时代的养猪已迈入基因组大数据时代,涉及复杂算法和模型开发研究,需要掌握高级生物技术的专业人才胜任,需要大量基础研究人才从事基因挖掘和机制解析,需要广泛专业知识背景人才去从事生物安全性评价。

当时的条件下,与种猪基因组培育相关的文献、专利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在无资料可参阅、无经验可借鉴、无人员可探讨的“三无”困境下,张献伟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攻克数十项关键技术,创制了世界领先的抗蓝耳病大白猪和节粮环保瘦肉型杜洛克猪2类新品种,解决养猪生产中节粮、环保、蓝耳病等重大疑难问题。

新品种投入市场后迅速得到高度认可。节粮环保猪种每头猪上市时可节约饲料30公斤,缩短饲养周期约30天,如果推广到全国应用,每年可节约饲料约1600万吨,减少饲料成本近500亿元;抗蓝耳病猪新品种则解决了困扰我国养猪业近30年的蓝耳病问题,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奋力“弯道超车” 期待再立新功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在大食物观指导下,“中国饭碗”里装的不仅要有口粮,还要有包括动物蛋白在内的各种食物。猪肉一直是中国人民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50%。然而,我国的优质种猪资源不足,长期依赖进口,面临着“卡脖子”技术难题。

“猪肉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肉食,中国一直以来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现在生猪生产已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张献伟说。

关关难过,关关过。张献伟带领团队从实验方案的探讨争论中开始,上百种方法一一尝试。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还好有市、县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以及企业的支持鼓励,团队经过10余年努力,终于在生物育种领域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形成了专利保护屏障,把研发水平推到国际先进水平。

挫折、失败与未知都是科研道路上的常态,要有百折不挠的决心、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一次次捱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煎熬,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业科研人员。

目前,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张献伟,又带领团队开启新的赛道,一头扎进快长型、抗非洲猪瘟猪种培育中,为我国储备优质战略种源,助推我国打赢种业振兴翻身仗。

“被评为‘新兴县杰出贡献人才’,让我备受鼓舞,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又是鞭策和激励。”张献伟表示,今后将致力于更优质的新型猪种培育,更好更稳地端牢“中国饭碗”,彰显新时代人才贡献担当。

南方+记者 方镇彬 通讯员 陈泽荣

【作者】 方镇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