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zhouWow·青年视界丨汇聚“Z世代”力量 做好广州城市形象传播

时间: 2025-04-11 10:37:00

根据联合国2020年发布的数据,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Z世代”在2019年的人口数量已达到24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2%。他们有着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极其擅长在互联网世界中交流与分享。

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广州日报国际与港澳台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充分注重发挥广州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城市第一、海外学生逾万名等优势,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5所在穗高校(首批)共同启动“广州智媒国际传播共同体”建设,协同汇聚“Z世代”力量,发挥“Z世代”跨文化交流优势,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以及提升广州城市形象海外传播效能提供了新尝试。

吸引“Z世代”聚焦广州发挥创意

广州日报抓住2025年粤港澳将共同举办十五运会,湾区融合迎来新契机这一时间节点,依托与上述5所高校共建的“广州日报国际传播实战营”(下称国传实战营),充分利用广州的重要窗口优势,通过线上“GuangzhouWow·青年视界”融媒专栏、线下“国传实战营”实践活动,分批、分次组织多样化社会实践,通过媒体与高校联合设置“实践导师团”方式,指导推出有关融媒产品。截至目前,已经陆续推出了“中外大学生眼中的广州”短视频大赛、“GuangzhouWow·青年视界丨在穗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年”视频征集活动、“GuangzhouWow·青年视界丨暨南大学学生探访广东非遗传承”等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作品,鼓励与吸引在穗中外大学生从“Z世代”视角出发,立足大湾区,立足广州,协同生产与传播更多轻量化、年轻态的原创短视频。

截至目前,上述活动已收到广州各高校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基斯坦、萨尔瓦多、厄瓜多尔等国家,以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籍在穗大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的多条投稿作品。相关作品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后,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也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的城市形象。

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张雪玲独立拍摄中英双语短视频,道出自己来到广州,开启大学生活的喜悦与兴奋。(视频截图)

给予“Z世代”原创内容国际传播大舞台

为做好广州城市形象传播,广州日报多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广州国际传播实践的“协同生产+互动传播”。“广州智媒国际传播共同体”项目旨在聚焦“国际传播教学与实践、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广州城市形象传播、实习实践优质平台”四个方面,通过业界、学界、平台等方面的共享,协同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国家对外传播大局。二是积极探索广州国际传播的青年力量培养新模式。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视频制作、文案规范撰写等进行专业化指导,给予他们的作品在海内外发布的权威渠道,帮助他们完成从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阅读者”“旁观者”到“讲述者”“亲历者”的角色转变。这也是携手在穗高校共育国际传播领域急需的“Z世代”融媒人才的“实战”探索。三是积极探索形式丰富的广州国际传播内容池、协同性、话语权。通过中外“Z世代”大学生参与生产与传播广州乃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产品,构建丰富的国际传播内容池,向海内外受众提供“听得懂”且“愿意转”的内容产品,进而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四是广州日报海内外传播矩阵为“Z世代”提供巨大舞台。截至目前,集团拥有海外社交平台机构账号9个。机构账号粉丝总数约72万。以广州日报冠名的官方新媒体平台、频道18个。集团各垂直频道、子报子刊第三方平台账号310多个。其中,作为广州日报自有频道,新花城App穗港澳频道和英文频道持续为在穗学习、工作的我国港澳居民和外籍人士提供新鲜及时的三地新闻资讯和相关服务信息,成为他们了解广州、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接下来,广州日报还将聚力打造“媒体高校朋友圈”“友城朋友圈”和“海外友媒朋友圈”“出海企业朋友圈”四大圈层,为广州城市形象、本地企业、岭南文化等“走出去”,以及为外贸、外资、外智等“走进来”提供传播平台支撑和人脉资源,加快形成多渠道、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薛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