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陈培莉:守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时间: 2025-04-10 20:24: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陈萌萌

人物名片

陈培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曾获中国好医生、国家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优秀重症医学科主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商丘市第五届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商丘市科技拔尖人才、商丘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称号。

在医疗行业里,重症医学科(ICU)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他们用专业与坚守为危重患者争取生的希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培莉,就是这样一位默默守护生命的医者。

三十余载从医路,她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无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陈培莉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只有对生命的敬畏与执着。无论是深夜的紧急会诊,还是节假日的病房巡查,她始终冲锋在前。如今,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陈培莉的名字已成为"信赖"的代名词。而她,依然以谦逊、上进的姿态,继续书写着一名重症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从无到有 筑起重症救治坚固堡垒

4月9日,记者走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见到了忙碌的陈培莉,短发的她显得格外干练、精神。

“重症医学是个极为复杂的学科,这里离死神最近,却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陈培莉说道,语气里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与担当。在这个科室里,她常常和团队成员冲在医疗救治的最前线,与时间展开一场又一场生死竞速。

1990年,初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培莉,和许多新入职的医生一样,经历了科室轮岗。当她踏入心血管内科的那一刻,便被深深吸引。“当时科室收治的病人病情危急,变化迅速,挑战性极大。”陈培莉回忆道,也正是这种挑战,让她认定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帮到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于是她毅然留了下来。

在心血管内科的日子里,陈培莉忙碌得如同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她穿梭在病房之间,仔细查房、精准看病,一有空就扎进病例研究中。凭借着这股子拼劲,她逐渐成长为科室里的业务骨干,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

2009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出前瞻性的决策——筹建重症医学科。当时,全国范围内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商丘更是处于空白状态,陈培莉临危受命组建成立商丘市第一家重症医学科。这不仅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顺应医学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新科室的起步条件堪称艰苦,仅有3张病床和6名医护人员,基本的医疗设备也十分匮乏。望着空荡荡的病房,陈培莉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个科室办好,让它成为患者最信赖的生命港湾。”

“那时候条件艰苦,人手严重不足,但我深知重症医学对于患者的重要性,每一个患者的生命都沉甸甸地托付在我们手上,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回想起建科初期的艰难,陈培莉感慨万千。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不同,这里收治的都是生命垂危的患者,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救治能力急需快速提升。

为了填补知识和技术的空白,陈培莉一有机会就外出学习。她先后奔赴河南省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进修,后来还前往德国交流学习。每到一处,她都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先进的治疗技术,还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她都认真钻研,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思考着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科室的建设中。

学成归来的陈培莉,迫不及待地投入科室建设中。她亲自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流程,从细微处着手,力求严谨规范。面对年轻医生,她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学,教他们如何操作设备、如何精准判断病情。在她的努力下,科室逐渐步入正轨,医护人员的技术日益精湛,收治的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病情愈发复杂多样。

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陈培莉始终保持冷静与坚定。她常常对科室成员说:“我们是患者最后的希望,无论困难多大,都绝不能放弃。”在她的激励下,重症医学科团队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的生命。

在陈培莉的不懈努力下,重症医学科日益壮大。如今,科室已经拥有43张病床、102名医护人员,每年收治危重症患者超过5000例,成为商丘市综合急诊重症救治体系的核心力量。不仅如此,陈培莉还牵头建立了商丘市立医院负压重症监护病房,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筑牢了坚实的防线。

从医多年,陈培莉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生的职责与使命。在她心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她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她就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在重症救治的战场上,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堡垒。

“要想让患者看到光,我们每个人要先是一束光”

在陈培莉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发展成为如今的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脓毒症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商丘市重症救治中心、商丘市重症诊疗质控中心……这一路走来,人才培养是科室飞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陈培莉深知,重症医学涉及多学科知识,面对病情复杂多变、瞬息万变的重症患者,只有打造一支知识全面、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才能在与死神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那么如何占据上风,让患者看到光?陈培莉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是有能力救治病人的一束光。”为此,她将人才培养视为科室发展的重中之重,亲力亲为,精心规划每一步。

每周,陈培莉都会雷打不动地组织团队开展内部学习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解剖学的精细结构剖析,帮助医护人员深入了解人体奥秘;影像知识的深度解读,让大家能从影像中捕捉病情的蛛丝马迹;超声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精准判断能力;心电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全方位的知识培训,团队成员的理论基础得到了极大的夯实,面对各种复杂病情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

工作中,陈培莉推行的“以老带新”值班制,成为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成长的关键助力。副高以上医疗组长和主管护师以上护理组长以身作则,在值班过程中,手把手地教导年轻医护人员如何接诊患者、如何进行病情评估、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年轻医护人员在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迅速积累实践经验,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良性循环。这种传承不仅提升了年轻医护的专业技能,更传递了科室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除了内部培养,陈培莉还积极为科室成员创造外部学习机会。她不遗余力地鼓励、选送医护人员参加各类高级培训、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科室医务人员频繁前往协和、瑞金、华西等国内知名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进修。

“我们每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陈主任都会给我们定下明确目标,一开始压力真的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目标,让大家在进修期间有了清晰的方向,学习更有针对性,收获也远超预期 。”该科室副主任医师张辉说,她还积极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来院开展讲座和业务技能培训。专家们带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丰富临床经验,如同一股股清泉,为科室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科室成员时刻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

如今,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人才济济,拥有2名正高职称医生、8名副高职称医生以及7名主治医师。科室医务人员均熟练掌握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械通气操作、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重症超声、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等重症专业核心技术。

"医生的价值,体现在患者康复出院时的笑容"

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医护人员步履匆匆,监护设备有序运转,紧张的氛围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病患们与病魔顽强抗争,这里,是生命的战场,也是希望的摇篮。

当天上午,在陈培莉的引领下,记者走进重症监护室,一股紧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各种仪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每一秒都显得格外珍贵。医护人员目光坚定,在病床间忙碌穿梭,他们凭借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为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医生们仔细分析检查结果,精准制定治疗方案;护士们24小时坚守,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需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对医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巨大考验。面对不断变化的患者数量,从三人到五人,最多时加床收治六十多人,且多为感染或合并感染患者,陈培莉意识到,早一天积极救治,对感染性疾病患者来说,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于是她将重点放在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上。

陈培莉说,在重症医学领域,面对脑损伤、脑死亡患者,医生往往只能尽力延长其生命,但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只要争分夺秒,就有彻底治愈的可能。为此,她在重症感染、脓毒症研究上投入大量心血。多年努力终有回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河南省脓毒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商丘市卫健系统唯一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科室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了商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零的突破。

多年来,陈培莉不仅在临床治疗上成绩卓著,在科研方面也成果斐然。她先后参与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申报,发表国家级、省级及SCI论文3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专著1部,承担多项省、市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症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提升了科室的业内影响力。

凭借在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荣获了诸多荣誉,如中国好医生、国家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优秀重症医学科主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抗疫身边好人、河南省急救操作技术专项比武3等奖、商丘市第五届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商丘市科技拔尖人才、商丘突出贡献人才等。但在陈培莉心中,“医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的笑容。”

正是这份初心,支撑着陈培莉在充满挑战的重症医学道路上笃定前行。她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和康复的笑容,成为医疗行业的榜样。

双重身份 为健康中国建言献策

从临床一线到两会会场,从救治病患到为民代言,陈培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名扎根临床一线的医生,陈培莉每天都要面对重症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在多年的从医经历中,她深刻体会到重症医学对于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也敏锐地察觉到当前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她深知,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关乎着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

2023年,基于在重症医学领域丰富的临床经验,陈培莉提出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的建议。在日常工作中,她发现许多地区的重症医学科面临着设备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困境,这严重制约了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她指出,重症医学科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其建设刻不容缓。通过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疾病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卫生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临床工作中,陈培莉接触到许多因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而痛苦的患者,尤其是儿童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24年,陈培莉带来关于精神卫生和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议案。她建议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学校与家庭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合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025年,陈培莉将目光聚焦在老年人身上,建议推进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加强健康养老服务。在临床实践中,她发现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养老和健康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农村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陈培莉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此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更多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设施,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让农村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同时,她热心社会慈善,助力农村孩子成长。今年两会期间,陈培莉将一条边角微微发毛却被洗得洁净如新的红领巾带入会场,成为她连接乡村与全国两会的独特“信物”。

这条红领巾来自商丘市睢阳区中华楼小学,也是商丘好人李学生的母校。2020年,中华楼小学因年久失修,八间教室中有四间被鉴定为危房。陈培莉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同事们自发捐款1万多元,购置了150套爱心课桌椅和12套办公桌椅,及时送到学校。从那以后,每年六一儿童节,陈培莉都会带领科室同事来到中华楼小学。

今年全国两会上,陈培莉展示了这条红领巾,分享她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希望更多人关注农村孩子的成长,改善他们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她深知,人大代表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肩负着反映基层声音、推动政策完善的重要责任。

“当选人大代表,这是一份崇高荣誉,经过两年多的履职,我深深领悟到,人大代表远不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陈培莉说,这份责任,意味着要将群众的心声毫无保留地传递出去,把群众的需求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为民生福祉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