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见证千载变迁,探寻土脉密码
躬耕不辍,原野不负。千百年来,广袤的土地牵动着历史的脉络,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替,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或许它也曾肥沃、也曾贫瘠,但正是这片土地,在每一位播种者的辛勤耕耘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民,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赓续绵延。
3月29日,首都科学讲堂迎来一场富有深厚历史感的科学文化之旅。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协2023-2025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王洋以《农耕文明与土壤智慧的科学密码》为题,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共同探索古代农耕文明与土地的深厚渊源,领略土壤智慧所蕴含的无穷力量。活动吸引了众多中老年人、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讲座伊始,王洋抛出了一个问题——“大禹为何要治水?”现场的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有一位更是说得头头是道,赢得了众多赞许。由此一问,引出了大禹治水过程中对九州的划分与“土壤普查”,共同见证了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与土壤学著作《尚书·禹贡》的出现。自此,古人与土壤的故事徐徐拉开帷幕。
“或许鲜有人发现,众多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中蕴含着‘土中生国’的核心逻辑,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根基,更是华夏文明起源、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和文化认知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分享中,王洋以清晰明快的叙述,进一步解读了从“土中”到 “国中”的文明逻辑,带领观众共同了解土壤对华夏文明的核心贡献,让大家深切领悟到华夏文明与土壤之缘。

祖祖辈辈躬耕于野的先人们,用他们的双手,“绘制”出养育众多人口的中国粮食地图。历经千载变迁,中国粮食地图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唐宋后的“南粮北运”,到明清湖广成为重要粮食输出地,再到如今的“北粮南运”。“不论粮食地图如何变化,粮食对国家和民众而言从古至今均意义重大,保障粮食安全依旧任重道远。如今,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实施,拓展粮食新空间已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任务。”以古观今,王洋讲述了古代粮食地图的变迁,描绘出现代粮食新图景,以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引发公众对于粮食重要性的新思考。

然而,农耕系统的脆弱性也不容忽视。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土地资源限制、天灾……众多因素影响着古代农耕系统的发展与繁盛。其中,天灾引发的古代粮食短缺与饥荒、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经济崩溃与政权衰落更是屡见不鲜,王洋结合众多文学、史学作品与历史故事,引领观众共同领略朝代更迭中土脉密码的庞大影响力。

从古代应对天灾的经验教训中人们也获得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保护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完善灾害预警与应急机制等方式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王洋在讲座中介绍道。
讲座的尾声,王洋从政策角度,分享了从古至今的土地政策演变,并表达了自身对于土地的深厚期许与热爱,她谈道:“从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始,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直至如今充满了生态循环智慧的现代土地政策,每一次制度创新都释放着农耕文明的活力,如今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正为现代农业开创新纪元,这片沃土始终承载着民族发展的根基与未来。”

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小朋友们提出了“洪水泛滥会不会导致农作物烂根?”“无人机如何实现农药的喷洒?”“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保护土地?”“除了旱灾、洪灾和蝗灾以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天灾?”……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王洋亲切地一一为他们进行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关注土地,爱惜土地,保护这片为我们提供生存养分的沃土。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最新文章
- 风会诉说我的爱:顾韫砚江念槐全文阅读最新章节_风会诉说我的爱:顾韫砚江念槐全文阅读
- 漯河市召陵区东城街道:倡导文明祭扫 弘扬时代新风
- 邵阳县水利局原党委书记、局长肖桂华接受审查调查
- 最新章节袈裟未覆相思骨:在线看(止萱顾澜之)_袈裟未覆相思骨:在线看止萱顾澜之最新章节
- 我心清且微是什么小说(阮亦微沈琛)(我心清且微)全本完整清爽版在线+无广告结局
- 4月6日青岛九中校园开放日 诚邀初三学子与家长共赴春日之约
- 贵州移动与三六零签署战略合作
- 海评面:中国是“最佳旅游目的地”
- 关漱玉周景行小说(花落春泥又见你:+结局+番外)免费热文在线阅读无弹窗_关漱玉周景行最新章节阅读全文(花落春泥又见你:+结局+番外)
- 阳泉市气象台发布2025年清明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