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文建设的关键是相关人才培养
【文化评析】
作者: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促进数字中文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语言文字服务数字教育、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的实际能力,推进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字中文作为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复合性生产要素。既懂语言规律又精通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实现语言技术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语言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同时也面临“技术迭代快”与“应用落地慢”的结构性矛盾。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中文数字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智能服务场景适配性弱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源在于传统语言学人才缺乏计算思维,而信息技术人才又难以把握中国语言文字的本体特征和社会功能。只有通过培养“语言+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
众所周知,培养复合型人才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意见》也提出支持高等学校语言学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加强“语言+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学科特性,在培养中应注重实现语言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乃至具体应用领域的有机贯通:既要深谙中国语言文字的音、形、义、逻辑等本体规律,又要掌握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资源构建等工程技能,还需理解语言在数字教育、文化传承等场景中的功能特性。这就要求当前教育体系打破专业藩篱,在课程设置中建立“语言本体—数字建模—场景应用”的渐进培养链。
在实践能力塑造层面,《意见》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目前比较成熟的融合方式是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形式,联合开发数字中文服务产品、开展资源建设、组织社会服务等,以真实项目培养数字场景创新能力和语言意识。同时,数智时代更应高度重视安全、伦理教育,有针对性地在培养过程中贯穿智能治理的向善原则,使目标人才群体既能驾驭技术革新,又能守护中文数字生态的健康发展。
落实《意见》提出的建设目标,需要建立跨部门的人才协同机制。发布《意见》的三部委同样也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三大牵头部门。教育部牵头数字中文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网信办提供数据开放、算力支持等领域实践场景,国家语委完善中文数字人才的规范体系。可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设计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数字中文人才培养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以中文学科为代表的语言学科面临多方面冲击。《意见》的发布和落实恰好也是促进学科转型的契机,实现“文工”“文理”的双向奔赴。
数字中文建设是语言文字事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不是几年间一蹴而就的短期计划,而应是一项长期任务。唯有稳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持续的培养行动,才能为实现“中文数字化”到“数字中文化”的质变夯实人才支撑,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9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最新文章
- 上市以来首亏!锂价“雪崩”冲击主营业务,赣锋锂业加码储能和固态电池业务
- 3岁幼童遭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明天开庭!母亲:希望处以极刑
- 谢秋棠江言舟:恢复听力后,我撞见未婚夫和助理缠绵:全文+结局+番外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恢复听力后,我撞见未婚夫和助理缠绵:谢秋棠江言舟:全文+结局+番外)
- 河北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标准化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名单
- 重庆安全生产百日行动,查出些什么?
- 人面桃花长相忆:+后续+结局闻砚辞完本在线小说免费阅读
- 五华区普吉街道招聘9名工作人员
- 石家庄今日气温达35℃,打破北方最早高温日纪录
- 本周六,十堰中医药文化夜市惊喜多多,速来!
- 阮雾梨闻砚辞阮见微阮雾梨闻砚辞阮见微小说_阮雾梨闻砚辞阮见微完结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