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8首最精彩的七言绝句:有情有意还被骂“背恩负德”
李商隐早年受因于令狐楚,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后娶了令狐楚的政敌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令狐楚是牛党(以牛僧儒为首),王茂元是李党(以李德裕为首)。牛党认为李商隐是背恩负德行为。
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李商隐屡受排挤,沉沦下僚,终其一生,基本上是在各藩镇的幕府中度过的,最后郁郁而终。
【01】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从大和三年(829)到开成二年(837),曾三居令狐楚家,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一心栽培他,打算扶植他成为自己政治上得力助手;
开成二年应进士试时又曾得到令狐楚儿子(令狐绹)的推荐而登第,他们有很深的交情。
这是一封由李商隐写给故交令狐绹的信,诗中有感念旧恩故交之意,却无卑屈趋奉之态;有感慨身世落寞之辞,却无乞援望荐之意;情意虽谈不上深厚浓至,却比较真率诚恳。
你是嵩山之巅的飘云,而我则是秦川之畔的孤树,长久分隔两地,各自守望。
在这千里之遥,你竟寄来了一封充满温情的鲤书,令我倍感惊喜。
请别问及我这梁园旧客的生活甘苦,我如同茂陵秋雨中那多病的司马相如,潦倒而孤寂。
此处以“梁园旧宾客”自比,说的是司马相如晚年“尝称病闲居,.既病免,家居茂陵”,李商隐会昌二年(842)因丁母忧而离秘书省正字之职,几年来一直闲居。
这段期间,他用世心切,常感闲居生活的寂寞无聊,心情悒郁,身弱多病,此以闲居病免的司马相如自况。
嵩山的云,秦川的树,分别代表了你的我和我所见的风景,它们成了我们彼此思念的寄托。
你的书信从远方飞来,如同穿越千山万水的信使,带来了你的问候和关怀。
在这寂寥的秋雨中,我感受到了你深深的情谊。那“迢迢”的距离,那“一纸”的书信,都显得如此珍贵。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两句诗,将李商隐的境况和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如同那梁园中的旧宾客,虽曾得到过令狐父子的知遇之恩,但如今却如司马相如一般,因病免职,沦落为闲居在家,寂寞无聊与无奈。
我并非想要乞求你的同情或援助,只是希望你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以权当是向你聊表心事。
这首诗用典贴切,情感真挚。短短十四个字转写自己当下的境况,对来书作答,将自己过去和令狐父子的关系、当前的处境心情、对方来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对故交情谊的感念融汇在一起,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0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诗人以问答形式开篇,情感的起伏在简洁的对话中展现无遗:“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间,游子的漂泊无依与对家的深切渴望瞬间跃然纸上。
秋夜,雨丝绵绵,池塘水满,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互映照,孤寂与思念之情弥漫开来。
室内,烛光在微风中摇曳,映照着一封来自远方亲人的信笺,字迹熟悉而亲切。
中年诗人,身形清瘦,静坐于昏黄的烛光下,展信阅读,脸上浮现出苦笑。
他的内心独白仿佛在说:“我何尝不想归家,日夜思念,却因种种缘由难定归期。”窗外雨势渐大,正如他心中难以平息的愁绪,满溢而出,与巴山蜀水的夜雨融为一体,池塘水位高涨,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想一一向你细诉。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不仅是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也是对当前巴山夜雨中凄清、迷茫、苦闷、想家心境的种种交织。
诗人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错位,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来回望当下,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邃。
相较于杜甫的”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与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
李商隐在此诗中实现了双向的情感互动与循环,使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艺术效果更为动人。
这首诗是否为寄给妻子之作,存在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写给王氏,有人认为是写给友人。
然而,无论寄予何人,诗中蕴含的深情厚谊与精湛的艺术构造,无疑都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情感。
无论如何解读,这首诗都是羁旅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03】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大和七年(834),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
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
秋夜,骆氏亭畔,修竹轻摇,碧水环绕。诗人于此孤亭寄宿,四周的静谧与清冷,悄然唤醒了他对远方友人崔雍、崔衮的深切怀念。
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便以清丽之景勾勒出寓居之地的雅致,为后续情感的流露铺设了舞台。
“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轻轻吐露,情感的河流在这简单的几个字间悄然涌动,透露出与友人间山长水远的距离。
此句虽是直抒胸臆,却因之前景致的铺垫而不显突兀,反而显得情深意长。
“秋阴不散霜飞晚”,诗人以自然界的阴霾迟迟不散,寓意内心的愁绪难解,同时为接下来的听雨埋下了伏笔。秋日的天空仿佛也感染了诗人的忧郁,迟迟不肯放晴,让寒霜的降临推迟了脚步。
而最终,“留得枯荷听雨声”,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枯荷与秋雨的交响,既是自然界的偶遇,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共鸣。
雨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滴落都敲打着诗人的心房,与远方友人的思念交织,成就了这夜最深沉的旋律。
诗中,每一景每一物都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从翠竹到秋水,从阴云到枯荷,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通过对这些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巧妙地将满腹的相思之情寓于景中,不言情而情自现,展现出一种超越言语的意境美。
在这样一幅画面中,诗人仿佛与自然达成了一种默契,天公的安排,寒霜的迟来,甚至雨打枯荷的声音,都成为了对他孤独心境的微妙抚慰。
这种情感与自然的交融,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也反映了在广袤天地间个体情感的渺小与恒久。
如此,整首诗以景传情,情因景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是对友人遥远的思念,也是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感悟,让人在读罢之余,心灵得到一份宁静与深远的触动。
【04】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宫 》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腐败国君的典型。
他即位以后,不务国事,却开凿了两千余里的运河,以便他由洛阳乘舟到江都游玩。他还打算游幸杭州,为此特意开凿了八百里的江南河。沿河广建行宫,耗尽民脂民膏。
他在位十四年中,曾三次巡游江都,乘坐的龙舟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锦帆过处,香闻十里。每次随行人员竟多达二十万人,拖船的民夫多达八、九万人。
最后终至被杀。李商隐以此为根据,从国家的兴亡着眼,写了这首讽刺前朝以警当世的咏史诗。
长安城中的隋宫,曾经名噪一时,如今却只能在烟霞之中锁闭其辉煌。
隋炀帝,这位曾经试图将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的帝王,若非天命所致,玉玺又怎会归属于龙凤之姿的李渊?
隋炀帝的锦缎龙舟,若非历史的转折,恐怕早已驶遍天际。然而,如今在腐草之中,萤火虫已绝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只余下暮鸦的啼叫,仿佛在诉说着那逝去的繁华。
诗的开篇便描绘出隋炀帝“南游”的一意孤行,他在国家疮痍待复之际,却选择纵情享乐,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他的“南游”并非出于考察官吏、视察民情或军国大计,而仅仅是为了“乘兴”。这种对国家政权的轻视,对社稷江山的儿戏,被诗人以寥寥几字便勾勒得淋漓尽致。
在杨广“南游”的威势之下,竟无人敢直言劝阻。即便有人上表谏言,也都被他残忍地杀害。这些忠良之士的牺牲,使得进言之路被彻底封死。诗人以此揭示了隋炀帝拒谏的残忍与专横。
而接下来,诗人又通过描绘隋炀帝“南游”时的奢侈场面,进一步揭露了他的荒淫无度。
他下令“举国裁宫锦”,用这高级绸缎作为扈从骑兵的“障泥”和出游船队的帆篷。这种极度的奢侈,不仅暴殄天物,更是对民力的极大消耗。
而此时的“春风”本是农民准备春耕的时节,但全国的人却都在为他裁剪宫锦,这无疑是对农时的贻误,对百姓生活的无情剥夺。
隋炀帝的这种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了他的身死国灭。他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欲望的放纵,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漠视。
他的“南游”不仅耗尽了民力,更败坏了国家的风气。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君舟民水”的古老道理的极大讽刺。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隋炀帝奢侈昏淫的形象。通过对他“南游”的描绘,揭露了他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
这首诗不仅是对隋炀帝个人行为的批判,更是对隋朝灭亡原因的深刻揭示。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05】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为有》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之间,即李德裕罢相以后,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前,在这段时间李商隐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十分艰难。
《为有》一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宦家少妇的闺怨图。
云母屏风后,藏着一位无限娇媚的佳人。京城寒冬已尽,春光乍泄,然而她却害怕这春宵的短暂。
诗中不禁让人疑问,为何她要嫁于这佩戴金龟的夫婿,辜负了锦衾香帐,独自在闺中守着冷清。
诗的开篇,室内云母石装饰的屏风,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昭示着这是富贵之家。而“无限娇”三字,更是将这位少奶奶姿容出众、备受恩宠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的小日子,本应过得惬意无比。然而,诗的第二句却突然转折,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疑问:“怕春宵”。
春宵,本应是爱情生活的美好时光,为何她会有这样的感受?诗人巧妙地用“为有”一词,引导我们探寻背后的原因。
第三句“无端嫁得金鱼婿”,笔楮间隐隐透出一种埋怨情绪。金龟婿,是朝廷重臣的标志,这本是命运的加惠,为何她还要埋怨?
最后一句“辜负香衾事早朝”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原来,她的丈夫每日必须早起上朝,留下她独守空房,冷清清地度过每一个春宵。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少妇的寂寞与无奈,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她既享受着富贵的生活,又承受着孤独的煎熬。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以闺怨为主题,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世界。
而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商隐对于仕途坎坷的隐喻。他以香 艳的题材,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不满和埋怨。
清代学者冯浩曾指出这首诗“言外有刺”,而屈复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李商隐正是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坎坷和遭遇。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古代闺怨诗的佳作之一。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一位宦家少妇的闺怨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于仕途坎坷的感慨和无奈。
【06】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此诗或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孤灯独对,索居深宫的嫦娥,在夜色与晨曦的交错中,又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
云母屏风之上,摇曳的烛光拖出长长的影子,仿佛是她无尽孤寂的写照。
银河渐落,晨星隐没,天色微明,而她的心,却始终沉浸在那片无法触及的碧海青天之中。
几案上的烛光,如同瞌睡人的眼,疲惫而执着。那微弱的光芒,在云母屏风上投下深深的阴影,室内的一切都被这寂静与冷清所笼罩。
她想要逃离这沉重的氛围,于是走向庭院,试图在习习晚风中寻找一丝宁静。
然而,庭院里空无一人,万籁俱寂,那如影随形的寂寞,依旧紧紧包围着她。
举目四望,天幕上银河渐落,晨星点点。她抬头望向那轮明月,明亮而圆满,却也孤零零地挂在夜空中。
她想象着月宫中的嫦娥,那个因偷食灵药而永居月宫的仙女,是否也在每个夜晚,面对着这苍茫的碧海青天,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意。
诗中的嫦娥,或许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他追求着高洁的境界,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这种清高与孤独的孪生,既让他自赏又自伤。他不甘变心从俗,却又难以忍受孤独的煎熬。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美感与深意。从孤灯独对到索居深宫,从银河渐落到晨星隐没,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而那无尽的孤寂与悔意,更是如同深邃的海洋,让人在其中沉醉,无法自拔。
然而,正是这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才更容易引起古代清高文士的心灵共振。他们或许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种既自赏又自伤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对嫦娥孤寂生活的描绘,更是对诗人自己内心处境孤寂世界的深刻剖析。
【07】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正寻求臣子中的贤德之士。贾谊,那位才华横溢、气格非凡的才子,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文帝的礼遇与召见,仿佛为这位才子铺开了一条通往庙堂之路。
然而,当文帝问及鬼神本原时,贾谊虽侃侃而谈,但直至夜半,话题依旧未触及治国安邦之策。这不禁让人唏嘘,千古名君亦有埋没人才之时。
宣室求贤,本是史书中一段佳话,被历代传颂。然而,李商隐却以独特的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笔下的汉文帝,虽表面求贤若渴,实则对贾生的才华与见解并未真正重视。
夜深人静,文帝与贾生的对话,看似专注而深入,但“可怜夜半虚前席”一句,却透露出文帝的真心与初衷的偏离。一个“虚”字,便道出了文帝的敷衍与空洞。
更令人唏嘘的是,文帝所问,并非关乎天下苍生的社稷大计,而是关乎个人的鬼神之事。
这无疑是对贾生才华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其人格与理想的亵渎。贾生,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才子,最终却沦为了帝王祈求长生不老的工具,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李商隐的笔触,既细腻又深刻。他借古讽今,通过贾生的遭遇,揭示了晚唐社会崇佛媚道、服药求仙的陋习,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生,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商隐。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而挣扎,却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
李商隐的《贾生》,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他让我们看到了帝王的虚伪与自私,也让我们看到了才子的无奈与悲哀。
【08】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秋夜,当蝉鸣消歇,只余雁阵南飞的长空之歌,深秋的幕布悄然拉开。此刻,诗人踏上高楼,眼前是“水接天”的奇景,霜与月不着痕迹地交融,化作碧水般浩渺,空明而寥廓,非实体之水,而是霜与月的幽邃表白。
从听觉滑向视觉,诗人未直言霜月,却以“水接天”四字,精妙暗示霜华月色的空旷无垠,此转换,既不显山露水,又恰到好处地引人遐想。
后句中,青女与素娥,霜雪女神与月宫仙子,霜月化身,于清寒中竞艳,这不仅生动描绘了霜月之美,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奇思妙想赋予静景以生命力。
金秋,四季之中独有韵味,不寒不热,恰到好处。早晚间,桂香可餐,菊色可揽,金秋之美,谁人不喜?
而诗人,于这深秋之夜,登临高楼,心境与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异曲同工,却以“百尺高楼水接天”绘出别样风情。
此句之妙,在于既是对眼前所见的直接描绘,亦是对霜月光芒的艺术隐喻,霜如水之明净,月似水之温柔,霜月之下,世界变得如洗净的长天,一派清寒高洁。
诗人之所以偏爱霜月,正是因其与秋之神髓相契,霜之清,月之白,最能体现秋的意趣。
青女与素娥,一寒一冷,却在霜月之中斗艳争辉,展现了超凡脱俗的美,这不仅是在写自然界的霜月,也是诗人心中那份清白自律、甘于淡泊的写照。
秋收之丰,稻香棉白,果实累累,丹桂东篱,诚然诱人,但诗人眼中,霜月的清白与耐寒,才是秋夜的灵魂所在。
李商隐历来被赞誉的“高情远意”,此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在霜月的赞美中,透露出诗人即便身处浊世,亦坚守清白,乐于淡泊的高尚情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