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四水四定” 银川:让每一滴水都迸发活力

时间: 2025-04-03 09:51:00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更是发展之基。近年来,银川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作用,让每一滴水都迸发活力。

健全制度体系

水资源“家底”更清

银川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4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市锚定“四水四定”,精心搭建“1+3”政策框架,合理规划用水布局,联合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等专业团队把脉会诊,开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度研究,率先在全区形成了《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四水四定”专题研究报告》,在深入分析研究银川市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保障生活用水、留足生态用水、调整生产用水”的配水思路,统筹测算银川市“四水四定”各项控制指标。

与此同时,银川市出台了《关于落实水资源“四定”原则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实施方案》《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等文件,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推进以水资源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用水权改革,控制总量、优化用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率。

此外,银川市还会同清华大学-宁夏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积极探索构建“四水四定”多目标优化模型,科学测算银川市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人、城、地、产及生态建设目标和控制要求,严格对照自治区下达的工作任务和指标体系,科学确定“量效双控”“以水四定”“水生态环境”等5个领域40项关键指标。同时,锚定6大试点示范,明确了兴庆区在服务业节水、再生水利用上作表率,金凤区在社区节水、农村供水上做样板,西夏区在工业、农业节水上求突破,永宁县在现代化灌区建设上下功夫,贺兰县在用水权改革上闯新路,灵武市在矿井水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业节水治污上做文章的总体布局。

“‘四水四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试点建设以来,银川立足实际,坚持整体谋划,远近结合,全面统筹,精准突破,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四水四定’体系建设。”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精准管控用水

告别地下水依赖

3月28日,金凤区良田镇村民兰连升在自家温棚里忙碌着。种植大棚让兰连升一家过上了好日子,回想最初种植大棚的日子,他不住感叹,“浇水是最让人操心的环节。以前浇地用井水,不仅水质不好,水压还低,浇一次需要好几天时间,浇完后地里还会结一层白碱。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后,不仅水压足,水质也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

这几年,随着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项目的不断实施,良田镇建起了三个智能化供水设施,给排水一体化智慧平台顺利运行,数据采集子系统、生产运营管理、设备运维管理、GIS地图、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六大功能全新上线,实现了生产控制精细化节约化、工艺调度实时化最优化、设备管理系统化制度化、服务规范化人性化。

依托良田镇给排水一体化智慧平台,宁夏水投金凤水务有限公司先行先试打造金凤区水务一体化智慧运营平台,整合农村人饮、污水治理、黄河水灌溉、地下水管控,对每一滴水进行精准管控。曾经的大水漫灌式管理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为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总量不足、城乡规划建设与水源地保护矛盾突出、农村供水水源分散、改善单一用水结构及个别水源地水质不达标等突出问题,2017年我市实施了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2019年12月西线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至此,银川市实现了“黄河水供水工程+备用水源地”的城市供水模式,用地表水成功替换地下水。通过对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近年来压减地下水开采量约1.5亿立方米,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圆满完成了银川三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任务。

与此同时,银川市逐步关闭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区域内的自备井,除生活用水、酿酒行业等特殊行业外,不再审批新凿机井用于农业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践行“四水四定”,如今银川市城镇建设规模发展有度,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及东线供水工程运行平稳,农村“厕所革命”顺利实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效果明显,漏斗中心区水位大幅回升8.17米,城镇最高日供水量由2021年的95万立方米稳定下降至2024年的75万立方米左右,城市供水压力明显缓解。

用水权改革促节水

水资源变“水资产”

推进用水权改革,是推动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破解水资源瓶颈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银川经开区以深入推进节水控水为目标,加快实施水资源结构优化、深化用水权改革、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节水载体创建等重点任务,有效缓解了园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切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作用,有力推动园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新突破。

“我们以节水型园区建设和用水权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精心管控、细致管理,通过出台鼓励节水控水支持政策,推动园区水资源利用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银川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用水权改革上,园区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各项工作要求,通过建机制、立规矩,积极开展用水调查、建立用水台账、推进用水权确权等,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效率,切实让水资源充分“活起来”。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创建自治区级节水企业10家、银川市级节水企业30家,其中年用水5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创建率达60%。

“用水权改革开展以来,银川经开区主动与企业对接,靠前服务,帮助我们完成了跨县区、跨行业的用水权交易,有效缓解了企业用水不足等问题。”中欣晶圆半导体相关负责人说,晶棒切片和截断、滚膜工序需要大量用水,以前每天的用水量为1200立方米至1500立方米,随着用水权改革的推进,企业对各工段水质进行确认,并尝试引进设备自行处理废水,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现在每天可节约300立方米水,不仅节省了成本,也实现了绿色生产。

为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整体谋划到顶层设计,从局部探索到多点突破,成立市用水权改革专项领导小组,统一开展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构建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包抓、专班专抓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抽调专业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实行统一办公、统一调度,一盘棋落实改革任务。

截至目前,银川市立足全市用水实际,以县域为单元,全面推进用水权确权,高质量完成农业、工业、养殖业确权工作,实施银川市三区和永宁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项目建设,建立了20余项改革制度,累计实现用水权交易100笔,交易水量69379.45万立方米,交易金额7.13亿元,有力推动了“水资源”向“水资产”转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银川市正以“四水四定”试点市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人水和谐、城水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塞上湖城在黄河的滋养下更加璀璨夺目。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