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支塘镇长桥村:三米巷道里的法治回响

时间: 2025-04-02 10:50:00

2020年秋天,常熟市支塘镇长桥村启动“千村美居”工程,将苏家堰胡、薛两家间的近三米水泥路进行改造。工程完工后,薛家以“原宅基地边界”为由,在道路中间设置木栏并浇筑水泥路面,将半数区域划归己用。此举导致胡家门前排水管道受阻,每逢雨季积水成洼,日常通行亦受限制。双方历经三年拉锯:从言语争执升级至肢体冲突,报警记录多次;网络空间的互相攻讦更将矛盾推向法庭,邻里情谊荡然无存。

镇村调解组织调查发现,矛盾根源可追溯至30年前的老宅地界争议,长桥村两任村书记组织司法所联合公安、测绘公司启动调解程序,却因薛家屡次拔除测绘标记桩陷入僵局。2024年4月26日起,村镇调委会在政法系统的支持下,召开多次“海棠无讼”调解会。村委联合镇司法所在村委会召开长桥村苏家堰村民大会,会上充分征询了群众意见并进行深入交流。同时,单独联系薛家,听取薛家长辈关于先前自发因浇老路及排水系统所做的工作,收取薛家自己画的图纸进行后续工作的参考。历时九个月的情感疏导与证据梳理,终于在2025年1月迎来转机——在充分调研原先道路情况及做好充足准备下,结合两家相关意见,村镇联系测绘人员对所涉道路进行了专业测绘,双方均认可测绘结果。1月27日,“海棠无讼”提出关键方案:将新修道路恢复至改造前状态,由政府承担改建费用。针对薛家“先撤诉再施工”与胡家“先通路再撤诉”的分歧,司法所创新采用“寄存撤诉申请”机制——胡家将撤诉书密封交存,待工程启动当日即行寄出。

2月22日,在调解员、镇司法所、镇信访办、镇综治办、驻村律师、公安部门及村委会工作人员联合测绘公司人员与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见证下,施工队依据测绘数据重新划定公共区域:南北向12.5米长、1.2米宽的路面实施硬化,两侧安装统一篱笆,北端增设排水窨井。五日后道路竣工,胡家依约寄出撤诉文件,这场因15厘米边界引发的三年纷争,终在混凝土抹平最后一道缝隙时画上句号。

农村土地纠纷从不是简单的尺寸之争,而是历史积怨、邻里关系与法律认知的纠缠。当测绘数据撞上“争口气”的执念,调解的艺术就在于把冷硬的法规化作有温度的人情。本案折射出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争议虽聚焦15厘米宽的边界,实则是农村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意识的碰撞。“海棠无讼”通过三次测绘定分止争,以“恢复原状”的柔性策略化解“争气不争利”的心理僵局,最终用0.6立方混凝土修复的不仅是破损路面,更重新浇筑了断裂的乡邻纽带。正如结案后村书记收到的反馈:“夜里听见雨打篱笆声,终于不再是揪心的动静,而是法治与乡俗共鸣的清音。”有时,一尺道路的重划,丈量的是法治与乡情交融的深度。

该案通过“还原历史事实—重建公共空间—重塑邻里关系”的三阶治理模型,为新时代乡村建设中相邻权纠纷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调解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支撑+文化认同+法治保障”工作法,有效平衡了个体权益与公共利益,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治理效能的双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