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坚持党建引领服务“三农”工作路径探索

时间: 2025-04-16 10:09:00

□徐伟 梁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现代化改革的迫切需求,亟需解决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级农科院及相关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的主力军,应秉持精准服务的理念,根据“三农”工作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需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提供“精准化”科技服务,整合跨部门资源,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

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党建引领工作机制

健全党委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三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党员、业务骨干为主力的攻坚小组,定期开展“三农”工作专题会议,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整合自身培训、科普等资源,做好农业科技“四季服务”工作,扩大农业科技兴农工作的外延;推行“党建+业务”双KPI考核,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基层服务覆盖率等核心指标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内容,形成责任明晰、任务明确的党建责任链条。打造党建服务品牌。紧盯“三农”年度重点工作,构建特色鲜明党员责任区,推行“党建+项目”“党建+团队”等工作模式,党员带头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高密栽培、复种、间作、节水等技术研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树形象”活动,省农科院上下联动,让党员始终冲锋在服务“三农”工作第一线,带头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基地,现场提供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展示推介等服务,以实际行动展现责任担当。

聚焦需求导向,优化科技创新供给体系

加强技术研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聚焦“三农”工作现代化发展需求,组建党员首席专家领衔的跨学科攻关团队,关注世界科技前沿,依靠深厚的科研累积,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揭榜制”科技创新立项机制,面向基层征集技术难题榜单,实行党员专家竞标制,联动相关企业,针对不同市场应用场景,加强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注重优势农业创新资源集聚,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提升农业科研水平,让农民适应和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其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深入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研判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适时向政府及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企业家进行产业交流,围绕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瓶颈进行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广泛传播。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具有工业化、商业化思维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作为产业研究员;聘用职业化、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和经纪人,培养熟悉农业科研、了解市场行情、具备专业技能的院所两级转化人才。完善能力提升体系。围绕服务“三农”工作发展大局,突出党委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与研究谋划工作、履行职责职能紧密结合,引导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全面提升业务工作质效,为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党员队伍保障;提供出国访学、在职学历提升、新进博士培养、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支持,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讲座、技术培训,选派科研骨干前往农业农村部门挂职,积极开展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交流、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作用。

强化资源整合,构建多元协同服务网络

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联合涉农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农村的科技研发、培训、推广和落地工作中,扩大“三农”工作服务覆盖面。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以科技支撑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发挥院所人才资源优势,围绕党纪学习教育、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电商运营等方面内容,采取理论授课、实习实训、观摩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拓展社会化服务渠道。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创新融入农业知识科普服务,从供给侧着手,面向普通消费者,围绕药残、激素、转基因等热点问题,加强农业技术、农业质量安全知识的宣讲普及,为倡导健康饮食和引领消费观念转变注入正能量;构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挖掘高校、企业、社会的消费帮扶潜力,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解决其销售急难愁盼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