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发展生态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时间: 2025-04-22 14:03:00

稻虾共作有前景 一田双收有奔头

农民把虾苗装上船

  4月的赣鄱大地,春意盎然。在南昌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春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民巧妙地利用水田资源,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相结合,实现了一田双收,拓宽了增收致富的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连日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体验虾农们的农耕生活,感受稻虾共作的生态农业新图景。

  稻虾共作 一田双收的致富密码

  4月16日,在南昌县蒋巷镇山尾村,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水田上,泛起粼粼波光。虾农汪青根正带领工人们忙碌地将一筐筐活蹦乱跳的虾苗投放到田里,为这片水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批虾苗是刚从恒湖垦殖场运来的,要抓紧时间投放。”汪青根一边抹着汗,一边向记者介绍着情况。在他身后,几名工人熟练地将虾苗过秤、记录,然后均匀地撒向田间。他们的动作娴熟且有序,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稻虾共作真是个宝,一块田能赚两份钱。”汪青根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他自豪地说,自己承包的600多亩水田中,有250亩采用了稻虾共作的模式。这种模式让水田的利用价值达到了最大化,3—5月一边投放虾苗一边捕捞龙虾,6月种水稻,10月收稻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产循环。

  “每亩投放50斤虾苗,养殖一个月就能收获200—300斤。现在刚上市的小龙虾批发价能达到30多元一斤。”汪青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再加上稻谷的收入,比单纯种水稻每亩能多赚两三千元呢!”这笔账算下来,稻虾共作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谈到虾田管理,汪青根显得一脸轻松,“我们的水田都是高标准农田,车子可以直接开到田间,这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我们一般当天下午4点投喂饲料,次日凌晨3—4点取虾笼捞虾。平时每天捞四五百斤,多的时候一天能捞两三千斤,我昨天就卖了3000多斤。”汪青根的话语中充满了成就感。

  夕阳西下,虾农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汪青根望着波光粼粼的虾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感慨地说:“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搞稻虾共作,只要技术到位,收入稳定又可观。”

  降本增收 生态循环的农业智慧

  在新建区铁河乡,养殖大户罗航的稻虾基地规模已达1700余亩。他采用了更为精细的错峰养殖策略,为基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罗航介绍道:“我们4月底插秧,5月中旬收完第一批虾,6月初再放第二批虾苗。这样的安排能巧妙避开小龙虾的集中上市期,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卖出更好的价钱。”通过这种方式,罗航不仅提高了小龙虾的销售价格,还实现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确保小龙虾的生长环境良好,罗航在基地安装了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他指着田边的监测设备说:“小龙虾对水质很敏感,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这套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这些数据,让我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小龙虾的健康生长。”

  稻虾共作的生态效益同样令人惊喜。罗航解释道:“虾能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稻田则为虾提供饵料和栖息环境。我们做过检测,这种模式下种出的大米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品质更好。”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还降低了污染,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罗航表示:“测试数据显示,稻虾共作田块比普通稻田减少化肥使用量30%—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南昌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对稻虾共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稻虾共作模式的平均亩产值可达8000—1000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的2—3倍。特别是通过错峰养殖,3—4月上市的小龙虾价格能比旺季高出50%以上。”这种高效的农业模式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新建区铁河乡,像罗航这样的养殖大户并非个例。近年来,铁河乡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截至目前,全乡的稻虾养殖面积已达11000余亩,全年龙虾总产量预计达308万斤,年产值预计达6160余万元。稻虾共作模式在铁河乡的广泛推广,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前景广阔 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发展

  走进新建区联圩镇的稻虾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90后”新农人涂鑫城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生态秘籍”。他自豪地说:“很多人以为在稻田里养虾是件简单的事,其实这里的学问可大了。我们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让小龙虾在优质的环境中生长,去年我们的小龙虾成功通过了有机认证,现在已经直接供应给上海、杭州的高端餐饮企业。”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涂鑫城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弥补稻虾共作7月份上市的“空仓期”。他在千亩莲藕田里套养小龙虾,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样一来,小龙虾可以在7月份卖个好价钱,而夏季千亩荷花盛开时,还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钓虾、采莲、吃农家饭,人均消费能达100—200元,这又为我们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益。”涂鑫城笑着说。

  在联圩镇,稻虾产业正在向上下游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基地配套建设了虾苗繁育区、稻米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等设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中,虾苗繁育区确保了小龙虾的种苗供应,提高了养殖的效率和质量;稻米加工厂将优质的虾稻大米进行加工和包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冷链物流中心保证了小龙虾和虾稻大米能够及时、新鲜地送达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联圩镇已经建成了一个千亩连片稻虾种养基地,并建设了物联网监测中心、休闲垂钓区等配套设施。通过物联网监测中心,养殖户们可以实时掌握稻田和虾池的水质、温度、湿度等信息,实现了精准化管理。休闲垂钓区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的业态。

  此外,联圩镇还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合作。他们注册了“红虾白米”虾田米、“丰联”等多个商标品牌,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与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技术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如今,联圩镇的稻虾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亩产优质稻米550公斤、小龙虾80公斤,每亩增收达到2000多元。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洪观新闻记者 汤亚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