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事杂资源少”,上海这个万人居民区如何“逆袭”?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和源名城居民区建于2011年,面积约0.39平方公里,近4000户、逾11000人在此居住,是静安区规模最大的居民区,始建之初面临着“人很多,事很杂,资源少”等管理难题。

如今,走在和源名城居民区,道路整洁开阔,到处绿树成荫,党群服务站功能齐全、人流如织,常常听到居民们的感慨:“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方便,邻里感情越来越融洽!”
寻求改造意见“最大公约数”
“‘改哪里’‘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居民最有发言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区有不少老年人、特殊群体等腿脚不便,时常反映“办事远、不方便”。2022年,党总支、居委会借着改造党群服务站的契机,升级服务功能,实现品质跃迁。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党总支“三问于民”,即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寻求改造意见“最大公约数”。

记者在党群服务站看到,这个12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15个区域。比如,针对老百姓的“办事不方便”,设立了提供政府服务的“静邻帮办”服务区;针对居民有困难的隔代教养问题,“宝宝屋”可提供免费的托管服务;居民反映活动空间少,敞亮的活动室可供30余人开展活动。

最受欢迎的区域是配备了自助售货机、共享打印机的“数字小屋”。“我们小区非常大,有时候晚上要临时给娃打印个作业,要走个十几分钟到小区外,打印店说不定还关门,太麻烦了。现在有了共享打印机,方便多了。”居民赵先生说。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仅能配药的卫生服务站,经改造后不仅扩展了空间,还新增了中医科室、理疗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
成立121个楼组暖心互助小组
近年来,居民区文体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原来的4支队伍增加到8支。小区人气旺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涨,暖心实事接连落地。记者获悉,党总支以“缘聚和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形成了“和舟共济”“和家幸福”“和颜悦色”“和气顺心”“和衷同治”5大品牌。

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和宠社”就是其中一项特色项目。小区养宠人多,但流浪猫狗扰民、乱投喂等问题接踵而至。“毛孩子”的家长们主动与党总支对接,成立“和宠社”,为养宠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商讨了团队LOGO,在党群服务站布置展示墙、发布流浪猫狗领养信息。现在,这里已成为小区养宠居民闲暇时光的人气聚集地,志愿者们还积极开展文明养宠宣传、宠物知识科普、互动交流等活动。

由于居民区楼组多,且楼层都在30层及以上,每栋平均150户居民,党总支还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成立了121个楼组暖心互助小组,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楼栋每个“毛细血管”。以小区公认的“和谐楼”9号楼为例,居民们自发成立了“啾啾上下议事厅”,鼓励居民在楼组群就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比如,现在1楼、22楼、32楼设置的便民服务箱,就是大家商量出来的;有居民在楼组群里反映楼下非机动车停放比较乱,大家还借助“议事会”平台,征集居民的意见商量了一套《停车公约》,停车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